广西师范大学“石榴花开 邕邕芳华”调研团队于1月21日至24日,深入南宁市良庆区蟠龙社区,围绕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机制展开了实地调研。此次调研活动旨在探索民族团结与社区治理的创新经验,为完善民族地区的基层治理提供宝贵的实践案例和理论支持。
调研团队由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的学生组成,采取了“理论+实践”的双轨调研模式,学生们通过沉浸式参与、结构性访谈与系统性观察,对蟠龙社区的民族融合和社会治理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团队成员不仅亲身参与社区活动,还与社区居民、工作人员深入交流,探讨了该社区在推动民族团结和加强社区治理方面的独特实践。
调研首日,团队成员便积极参与了社区的“寒冬送温暖”慰问活动。当天,南宁市遭遇强冷空气,团队成员全程参与了蟠龙社区的慰问活动。在社区广场的临时服务站,团队成员与壮族、瑶族、苗族等各族居民围坐一团,亲自倾听困难家庭的生计现状,并将物资和温暖送到需要帮助的家庭。通过这次慰问,团队成员不仅深入了解了社区困难群体的需求,还感受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与互助,进一步理解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
调研团队不仅参与慰问活动,还参观了社区的多个服务设施,包括党群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和新时代实践文明站。在党群服务中心,团队成员了解了社区党组织在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中的作用。党群服务中心不仅定期组织各类文化交流活动,还通过座谈会、讲座等形式,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理解与沟通。在卫生服务站,团队成员观察到了社区医疗服务的全面覆盖,特别是在健康管理、疾病预防与控制方面,展现了科学的、人性化的医疗服务体系。通过对新时代实践文明站的参观,团队成员了解到该社区通过精神文明建设加强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而举办文艺演出、知识讲座等活动,则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归属感与集体认同感。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还与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进行了深入访谈。蟠龙社区党委书记刘雁琳向团队介绍了社区在推进民族团结方面的创新举措,特别是“136”工作机制和“三个抓手”的具体做法。通过创新的工作机制,蟠龙社区在推动民族团结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例如,通过设立“民族议事亭”和“石榴籽调解室”等平台,社区为各民族居民提供了一个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的机会,推动了民族间的合作与互助。同时,这些平台也为居民提供了表达意见和建议的渠道,有效促进了社区治理的民主化。
居民们对社区治理的参与感与归属感也得到了增强。在走访过程中,调研团队与不同民族的居民交流时,很多人提到,通过参与社区活动和讨论,他们对自己所在社区的认同感增强了,也更加愿意为社区的发展贡献力量。这些举措推动了各民族居民共同分享、共同建设、共同发展的氛围,也为其他地区的社区治理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通过此次实地调研,团队成员进一步认识到,嵌入式治理不仅仅是空间上的共存,更是通过文化的浸润、情感的联结以及服务的供给,逐步增强共同体意识,推动多民族的和谐共处。团队负责人吴莹莹表示:“嵌入式治理并非简单的空间共存,它是通过文化交流、服务提供和情感连接,让共同体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生长。”这次调研让团队对民族地区的治理创新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地数据。调研团队在此次活动中采集了大量的数据,包括116份调查问卷、6小时的访谈录音以及数百张现场照片。团队将这些数据转化为学术论文与实践报告,进一步对广西沿边村寨、山区安置点等不同类型社区进行对比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将为完善民族地区的基层治理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方案。
团队将继续依托此次调研成果,深入分析不同社区的治理机制,为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创新提供更具实效性的方案和理论依据。(通讯员 蒋汶珈 蒋夏欣 吴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