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第二师范学院2211名乡村教师深耕基层 助力教育均衡

WINSTONI.
2025年04月01日

日前,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数据显示,该校自2016年启动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以来,累计向江苏省内13个地级市输送2211名毕业生,覆盖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历史学等13个专业。

作为全省培养乡村定向师范生规模最大的高校,该校通过“定制化培养体系”“双导师制”等创新模式,为乡村教育输送了一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基层教师,有效破解城乡师资失衡难题。

图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杨文杰 供图

“订单班”培养:本土化师资的源头活水

在江苏第二师范学院2024届628名乡村定向师范生中,盐城东台籍毕业生祝琦睿的故事颇具代表性。这名从小在乡村学校就读的学生,因初中教师一句“知识改变命运”的激励,高考后毅然选择乡村定向培养。如今,他与当年的恩师成为同事,用“情境教学法”为乡村课堂注入活力。“母校的实践课程让我提前适应了基层环境,比如在‘乡村教育工作站’参与教研时,我学会了用秸秆手工、田野观察等乡土资源设计课程。”祝琦睿说。

这种“订单式”培养模式,是该校破解乡村师资困局的关键。每年招生前,学校与省内50个县(区)教育部门对接需求,动态调整13个师范专业的招生规模。学生入学即签订定向就业协议,毕业后返回生源地乡镇学校任教,实现“招生-培养-就业”闭环。教务处副处长王玉玺介绍,乡村定向生培养方案中专门增设“江苏地方戏曲鉴赏”“乡村学前儿童游戏设计”等特色课程,并将实践学分占比提升至30%,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锤炼教学能力。

双导师护航:从理论到实践的成长跃迁

“两位导师分别指导课堂设计和班级管理,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2023届毕业生左天懿如今在苏州市吴江区黎里小学任教,她提到的“双导师制”,是该校联合146个实习基地、109个乡村教育工作站打造的全链条培养体系。校内教师负责理论教学,一线名师则通过“名师工作站”带领学生开展主题研修。例如,泗阳县来安街道小学数学教师肖天,在校期间经特级教师指导,工作后带领学生首获市级科技竞赛一等奖,成为当地教育圈的“明星教师”。

这种“高校-政府-中小学”协同机制,让师范生实现专业能力与乡土情怀的双重提升。数据显示,该校定向生近年获省级师范生技能大赛一等奖23项,毕业生中涌现出71名特级教师及“苏教名家”培养对象。副校长皇甫立同表示:“‘书院+学院’协同育人模式,将教育家精神贯穿四年培养周期,确保学生‘既有城市视野,又懂乡村脉搏’。”

职后跟踪:为乡村讲台注入持久动能

面对部分毕业生初入基层的“水土不服”,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构建起职前职后一体化支持网络。学前教育学院打造的“田野里”微信群,每周举办“空中沙龙”,由高校教师与毕业生在线研讨教学案例。2020届毕业生李涵在东海县幼儿园工作期间,通过该平台整理出版《乡村师幼互动故事集》,为同行提供鲜活范本。

泗阳县教育局组织人事科副科长李昕透露,当地对定向师范生实施“3年学费返还”“5年流动自由”等政策,并鼓励在职攻读硕士。这种“培养-扶持”闭环成效显著:泗阳县八集中心小学教师陈子祥引入网络课堂后,班级成绩从年级垫底逆袭为三项第一,吸引外流生源“回流”近百人。

文化赋能:让乡土成为育人沃土

在扬州高邮乡村任教的严靖,将母校“崇德弘道、躬耕创新”理念融入教学。她带领学生开发“百蔬园”农耕课程,用种菜、养禽等实践活动替代城市化的游戏材料。“乡村教育不是城市模式的翻版,而是要挖掘本土文化基因。”该校学前教育学院院长田燕强调,定向生培养特别注重“乡村性”,如音乐专业增设地方传统音乐课,历史专业开发乡土文化研学项目,让学生真正理解“如何用乡村资源讲好教育故事”。

这种文化自觉已转化为实际成果。数据显示,该校定向生近年带领乡村学生获科技、艺术类奖项300余项,开发的“方言地图”小程序收录200余条地方文化词汇。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处长张卫星评价:“这些教师既补齐了乡村师资短板,更重塑了乡村文化自信,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内核。”

从2016年首批1044名毕业生到2024届628名新生力量,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用9年时间构建起乡村教师培养的“江苏样本。正如2024届毕业生在倡议书中写道:“手持烛光微茫,深耕不辍,可照万里河山。”这场跨越城乡的教育接力,正在新时代乡村振兴蓝图中续写新章。(通讯员 杨文杰)



图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杨文杰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