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子调研宾阳炮龙节 探索民间传统节日

k***80249
2025年03月25日

为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民间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广西师范大学文化筑梦队作为一支热爱家乡传统文化的高校队伍,于1月24日前往南宁市宾阳县,开展了寒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致力于探索传承和发展宾阳炮龙节的有效路径。

炮龙老庙寻觅乡间情:千年信仰、万家祈福的“圣地”
此次社会实践首站,文化筑梦队来到宾阳炮龙老庙,对炮龙节背后的文化“线索”和民俗“密码”进行调研。为梳理宾阳炮龙节的历史脉络和调查民间信众的参与度,团队成员首先参观了炮龙老庙的文化长廊和记事碑刻,并利用专业设备拍摄了淳朴的民众虔诚地烧香祈福、点蜡放炮的场景以及炮龙老庙的整体风貌。
祭祀仪式结束之后,那缭绕的烟雾开始消散,阵阵鞭炮声渐渐远去,炮龙老庙又归于宁静祥和的氛围。团队成员深入炮龙老庙内部,观察和记录内部陈设的黄帝、神农和伏羲的神像,并与守庙人进行深入交流,进一步了解炮龙老庙的建庙缘由和当地的祭祀传统。守庙人向团队介绍,炮龙老庙作为“宾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基地”,承担着宾阳县文化工程、旅游工程和民心工程的重担,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大支持。

探访宾州古巷的“非遗名师”:一场充满热爱和信念的对话
离开炮龙老庙之后,文化传承队前往宾州古巷,对宾阳炮龙传承人邹玉特老师进行采访。邹老师用生动的例子和亲切的话语,向团队成员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宾阳炮龙的发展脉络,制作炮龙的过程、材质和规格,炮龙创新的实例以及宾阳炮龙走向全国和面向世界的可能性。团队成员全神贯注地聆听邹老师的人生故事和传承经历,并与邹老师开展轻松愉快的互动。
当谈到宾阳炮龙传承和保护面临的危机时,邹老师痛心地谈到学习制作炮龙的人越来越少、社会公众对炮龙污染的误解以及传承人待遇等困难。邹老师言辞恳切地说道:“在我有生之年,就想多收点徒弟,把我一生所学的技艺传给下一代,把宾阳炮龙发扬光大。不然到老了,传个哪个?”
邹老师作为民间的非遗传承人,对于宾阳炮龙文化有着自己独到的心得和体会,坚守着传承传统文化的情怀和使命。在邹老师眼中,每一条栩栩如生的炮龙熔铸着心血和热爱,承载着一生的荣誉和喜悦。
随后,在邹老师的带领之下,团队成员去探访游彩架的传承人周老师。通过实地参观游彩架的模型和周老师的介绍,团队成员学习了游彩架的故事取材、服装特色以及框架承重设计,并对宾阳炮龙节伴随的游彩架表演传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图为团队成员在与邹老师访谈。屈洁 供图

芦圩炮龙和新宾炮龙的“碰撞火花”:揭秘不同地域的炮龙特色
在实践活动的中期,为了能够研究宾阳炮龙的两大分支——芦圩炮龙和芦圩炮龙的异同,团队成员前往芦圩杨村进行调研考察。杨祖建老师作为芦圩炮龙的代表性传承人,热情地带领团队成员体验了给炮龙上色、调色以及制作龙头框架等步骤,并现场展示了芦圩舞龙的抬举姿势与走位。
“芦圩的炮龙更加讲究平衡、整体协调舒适,舞起来舒适威猛,这就是宾阳炮龙精神,做得不平衡做不好这样的动作。”杨老师一边向团队成员演示舞龙的精髓,一边向团队成员解释芦圩炮龙和新宾炮龙的异同。
为了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宾阳炮龙节的保护和发展情况,团队成员还有幸参加了宾阳炮龙协会的相关会议,感受到“民间服务炮龙,炮龙造福人民”的先进文化传承理念。图为杨师傅在给炮龙上色。屈洁 供图

灯酒百家宴之后的“炮龙狂欢”:龙腾百业兴的美好祝愿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一是宾阳炮龙节,也是一年一度的灯酒节。团队成员在活动的最后时刻品尝了宾阳县的灯酒宴,领略到淳朴真切的民风民俗以及自由松弛人文风光。当地的百姓提到,今年的“炮龙狂欢”是一场“非遗的盛会”,是“龙腾百业兴”的美好祝愿。与此同时,文化筑梦队在烟尘喧嚣和锣鼓震天的热闹年味中,跟随游行在大街小巷的炮龙队进行拍摄记录,为保护和发展宾阳炮龙节贡献青春力量。
此次活动,文化筑梦队通过深入宾阳县城,与炮龙文化传承人面对面交流,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来探索民俗文化振兴的策略。未来,团队成员将秉持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继续关注宾阳炮龙节的传承和发展,助力这一非遗节日在新时代焕发新的魅力与光彩。(通讯员 吴玉凤 屈洁)图为文化筑梦队在炮龙老庙前合影留念。吴玉凤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