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职业技术大学"金色年华"敬老专项队于1月11日至17日期间,在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书香学府社区及瑶琼敬老院等地开展"非遗传承+敬老服务"主题实践活动。活动联合禁毒反诈宣讲团,采用"刻纸技艺传习+反诈宣传+非遗体验"服务模式,覆盖200余位老年人。
在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研习环节,12名充满活力的志愿者在专业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系统地学习了阴阳刻、套色刻等精湛的传统刻纸技艺。他们不仅熟练掌握了刻纸的精髓,更深入探究了这一艺术形式背后的丰富文化底蕴。经过不懈的努力,志愿者们现场创作了《福满刺桐城》系列作品共45幅,这些作品题材多样、寓意美好,不仅展示了志愿者们的艺术才华,也体现了他们对闽南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团队成员还担任了讲解员的角色,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向游客讲解刻纸艺术在闽南宗教仪式中的符号象征意义,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传承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书香学府社区活动中,志愿者团队结合新春主题开展"翰墨飘香送吉祥"春联创作活动,12名书法特长的志愿者以楷书、行书等字体现场书写300余副涵盖健康长寿、辞旧迎新等吉祥主题的春联,并特别为视力退化的老人提供"代书服务",定制"平安二字值千金""家和万事兴"等传统楹联,所有作品均赠予社区空巢及高龄老人家庭。同步推出的"反诈声探"情景模拟游戏,通过志愿者角色扮演"医保卡异常""中奖兑付"等典型骗局,引导老年居民参与互动答题,协助12位独居老人完成国家反诈中心APP注册并开通子女联动监测功能,现场发放的500份大字号《银龄防诈指南》手册包含案例图解和止付流程图。禁毒宣讲员郑丹红开展"银盾护老"专题讲座,运用闽南语还原诈骗话术,结合"冒充公检法"等案例拆解骗局,通过"诈骗关键词接龙"等互动游戏提升防骗能力,现场调查显示老年人诈骗识别准确率达86%。
在深坵敬老院,志愿者们与老人们亲密互动,共同度过了难忘的时光。83岁的陈奶奶在志愿者的耐心引导下,重新拾起毛笔书写“福”字,那份坚持和专注令人动容。退休教师张爷爷现场创作的对联,字字珠玑,展现了其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引起了在场人员的强烈共鸣。此外,结合闽南语讲古、防诈手势舞等特色活动,形成了“银龄传承+青年反哺”的双向互动模式,让传统文化在敬老院焕发出新的生机,也让老人们深切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与关怀。
本次活动累计服务时长达到480小时,受到了泉州弘善老人服务机构的诚挚感谢。这一活动不仅展现了泉州职业技术大学“非遗+公益”特色实践体系的持续深化,更体现了学校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关爱老年人群体的坚定信念。
展望未来,泉州职业技术大学“金色年华”敬老专项队将继续坚持“非遗传承+敬老服务”的理念,不断探索新的活动形式,扩大服务范围,让更多老年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同时,学校将继续深化“非遗+公益”特色实践体系,培育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优秀青年,为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爱老年人群体,推动社会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通讯员 刘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