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玉都志愿服务队队员在信宜市人民医院会议室接受挂号缴费流程的培训。张祖浩 供图
“我们特意收集了乡亲们常问的问题,比如‘慢性病报销在哪办’‘CT 报告什么时候取’,整理成问答手册。” 队员李春希翻着笔记本说,手册上用不同颜色标注了重,“老年人眼神不好,我们得一次性说清楚;带孩子的家长容易着急,得先安抚情绪再讲流程。”
乡音暖心:让就医路少些焦虑
门诊大厅自助挂号机前,72岁的张秀兰老人对着屏幕犯愁。“阿婆,您要挂哪个科?”队员梁楚婵快步上前,用信宜方言轻声询问。得知老人要挂心内科,梁楚婵接过医保卡,熟练地在屏幕上点选“心血管内科 - 普通门诊”,并提醒:“您有高血压病史,记得告诉医生最近的用药情况。”心血管内科作为茂名市重点学科,一直承担着信宜市及周边地区人民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 。
挂号成功后,梁楚婵领着老人往二楼走,路过走廊时特意指着墙面标识说:“您看,绿色箭头指的就是心血管内科,下次来顺着箭头走就行。” 老人攥着挂号单笑了:“我听不懂普通话,这个后生仔讲的白话才能听懂。”图为队员邱春榕在门诊大厅为患者提供咨询服务。张祖浩 供图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医院上演。队员邱春榕负责门诊大厅分流引导,她的口袋里总装着便签纸,遇到记不清流程的患者,就写下“先到三楼抽血,再回二楼做 B 超”的字样;队员罗培煌则重点关注行动不便的患者,两天内已协助5位轮椅使用者完成就诊全流程。“有位阿姨说,以前来医院要花半小时找科室,现在跟着我们走,10分钟就到了。” 罗培煌说。
细节见真章:用专业素养诠释责任
急诊门口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名母亲抱着发烧的孩子神情焦急地看着指示牌。正在附近的队员冼雅婷立刻上前:“女士别急,儿科急诊在斜对面,我带你过去。” 她一边引导女子前往诊室,一边让前面的人群让下路,整个过程不到2分钟。
“这得益于我们提前和急诊科的联动培训。” 服务队指导老师黄淮解释,活动前队员们专门学习了急诊分诊知识。急诊分诊有着严谨的流程,需简明扼要地询问患者的主要症状、发病时间、既往病史等关键信息,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进行快速但有重点的体格检查,并据此快速判断病情的危急程度,区分危重症、急症和非急症。信宜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承担着急救重任,队员们明确“儿童发烧、外伤出血等情况需优先引导”。此外,队员们还掌握了基础急救知识,随身携带的应急包里装有创可贴、碘伏等物品。图为队员周炜杰帮助就诊患者在自助挂号机上进行操作。张祖浩 供图信宜市人民医院导诊护士对活动给予肯定:“这些年轻人不仅熟悉环境,还懂医学常识,能准确区分患者病情轻重,帮我们分担了工作量。”据医院统计,活动期间,服务队累计服务患者800余人次,协助完成自助挂号、报告打印等操作320余次,患者平均就诊等待时间缩短约15分钟。
九载坚守:把青春答卷写在故土
自2015年成立以来,玉都志愿服务队始终坚持返乡服务,从最初的零星义诊,到如今涵盖义诊、导诊、义教的综合服务,队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但“回报家乡”的初心从未改变。“我们都是从信宜走出去的医学生,知道家乡需要什么。” 指导老师许永乾说,“导诊看似简单,却是打通基层医疗服务‘最后一米’的关键环节,同学们用专业和热情,让乡亲们感受到了便利。”图为玉都志愿服务队在信宜市人民医院的合影。张林炜 供图
活动结束后,队员们收拾着导诊物资,医院门诊楼的灯光渐次亮起。这支青春队伍用五天的坚守,为信宜的夏日增添了一抹温暖底色,而他们与家乡的故事,还将在明年的志愿服务中继续书写。(通讯员 陈李华 张祖浩张林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