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究彭水苗歌这一国家非遗的发展与传承现状,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的“小手炉”志愿服务队在“小手炉”学风涵养工作室、“小手炉”辅导员学雷锋育人实践工作室的指导下于2025年1月25日来到重庆市彭水,组织开展了“归乡觅非遗,苗歌待传承”返家乡探寻非遗苗歌主题实践活动。
重电“小手炉”志愿服务队成员们怀揣着满腔热忱走进了阿依河,深入了解了苗族民歌的历史。活动中,队员们首先参观了苗族文化馆,在一面墙、一座雕塑面前了解着苗歌的传承与发扬,从中了解到苗族民歌演唱形式多样,包括独唱、合唱、对唱等,并采用高腔、平腔、混腔等不同的演唱方式。
图为唱苗歌的苗女雕塑。王泽琦 供图。
随后,重电“小手炉”志愿服务队拜访了这一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任茂淑女士。据任茂淑女士介绍,“鞍子苗歌”是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鞍子镇一带的特色民歌,在彭水苗族民歌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重庆乌江苗族踩花山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娇阿依》更是鞍子镇苗族人对生活的一种反映,为研究苗族民歌和苗族音乐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近年来,任茂淑女士通过走进课堂的方式,让更多学生了解苗歌、传唱苗族民歌。任茂淑女士致力于苗族文化的保护和普及,大力推动全民参与文化保护。她在非遗资源挖掘调查、保护传承、研究管理、人才培养、宣传展示、乡村振兴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绩。
图为任茂淑女士在向重电“小手炉”志愿服务队成员演唱苗歌
在“小手炉”志愿服务队同学们的一再探究下,任茂淑女士绘声绘色地讲述着苗歌是如何一步一步走上国家舞台,每每说到动情处,任茂淑女士本就慈祥的眼里更是流露出温情的光。正如任茂淑女士所说,苗族民歌不仅仅是爱情的倾诉、幸福的呢喃,它更是一个浪漫的民族对艺术的极致追求。经过历代传承人的不断传唱和非遗保护工作者的深入挖掘,彭水苗族民歌犹如大山深闺里的一朵奇葩,在新时代绽放出熠熠光辉,它也曾两次登上央视青歌赛舞台,传唱范围也越来越广。
图为任茂淑女士在向重电“小手炉”志愿服务队成员讲述苗歌目前的传承现状与困难。王泽琦 供图。
然而,任茂淑女士也向“小手炉”志愿服务队说着随着时代的变化,鞍子苗歌也面临着传承困境。首先,由于苗歌本身是苗语而非普通话,很多学生理解不了。其次苗歌本身多是高腔,对演唱者要求极高,很难找到符合条件的学生。最后随着时代进步,苗歌本身也需要创新,可是这对苗歌传承人们来说亦是很大的挑战。但令人欣慰的是,在面对无数困难与挑战的前提下,仍有很多新生力量不断涌现,他们凭借一腔热血与热爱孜孜不倦地向老一辈学习和传承鞍子苗歌,为苗歌的传承带来了新的希望。
此外,返乡学子们通过现场试穿苗族服装切实体验了苗族歌手们在舞台上的感觉,并且跟唱了《木叶情歌》,从而体验了苗歌这一非遗,领略了它的传承价值。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行,不仅给予了重电“小手炉”志愿服务队的同学们一次深入人心的精神洗礼,更是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彭水苗歌非遗传承人的执着与坚守,也看到了彭水苗族民歌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在传承人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彭水苗族民歌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能够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通讯员 王泽琦 李创 姜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