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马姚姚:女童失学调研,三年只是开始

人阅读 2018-10-25 镜仔

编者按:青年是时代进步的弄潮儿,是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成为国家栋梁、学术大师和兴业英才,他们扎根各行各业,点亮前行道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广袤的中国大地,大好的经济形势,创新的时代环境,永远是青年人树立理想、砥砺前行的舞台。从即日起,中国青年网特别推出清华大学2018年社会实践系列特别报道,讲述清华学子的实践故事,展现当代青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践行责任的靓丽风采


中国青年网北京10月25日电(通讯员 张静) 在本科前三年的学习中,马姚姚共参与了7次社会实践,2次海外交流,内容涉及教育公平、环保产业、社会企业、水利设施、公共房屋等多个话题。从新疆到宁夏、成都、延安,从台湾到香港再到新加坡,每一次调研都让她开拓眼界,了解世界。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马姚姚。清华大学团委供图


从大一开始,每年暑假马姚姚都会带领支队到家乡新疆伊犁做回族女童失学调研。如果时间退回到三年前,她也想不到自己会做出现在这样的成果。

马姚姚从小在新疆长大,是个回族姑娘。三年前刚刚入校,在学院组织的新生梦想秀上,她胆怯又勇敢地讲述着自己的经历: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在中考前辍学,又在她高考前的那个冬天早早成为人妻。对于台下的同学们来说,这一切新鲜猎奇,仿佛发生在另一个世界,但却是她身边再平常不过的事件。那个时候,她就希望能为回族失学女童做些什么。

大一暑假,马姚姚带着支队第一次前往新疆伊犁,选择了当地一个乡镇的回族聚居村,也是辍学率最高的村庄,作为主要调研地点。经过对20余户失学家庭及上学家庭的访谈,同时与当地小学、初中老师和村委会干部展开座谈,她的支队总结出了导致当地女童失学的七大原因,包括经济、重男轻女、宗教信仰、朋友亲戚辍学、成绩、社会舆论及其他。她发现这些因素中最具有当地特色的是宗教信仰:当地的很多回族家长不让孩子上学,尤其是不让女儿上学,担心孩子接受现代教育后,越来越缺乏对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的认同感,以至于和汉族通婚。对于家长来说,这是绝对无法接受的。

图为马姚姚在新疆失学女童家中入户访谈 。清华大学团委供图


“以往关于回族教育的研究文献大多将女童失学看成是一个教育问题,但作为一个身在其中者,我很能理解这些家长面临的两难抉择。”马姚姚表示。回到学校,她阅读了大量相关文献,并和老师进行多次讨论,最终选择了从现代化的视角,重新理解和解读女童失学的问题。“回族作为一个少数群体有其特有的民族文化,但它在现代化进程中受到了很大冲击。如果让孩子接受现代教育,就要面临民族文化传承断代的风险,但如果让孩子辍学在家,就只能跟着父母一辈子种地。女童失学只是这个群体对现代化回应的一个侧面。”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中国的回族人口共有1058.61万。其中约2/3聚集在宁夏、青海、甘肃、新疆等西部农村地区,其余分布在河南、河北、云南等地。甘肃师范学院讲师王晓君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计算得出,相比于中国50.27%的整体城镇化率,回族人口只有36%的城镇化率。兰州大学教授杨文炯基于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研究发现,拥有城镇户籍的回族人口大都在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回族人口城镇化率为54.83%,西部地区仅为20.25%。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西部地区的回族民众生活在农村。

图为马姚姚在新疆失学女童家中入户访谈。魏思远 摄


“新疆若想发展,不可能总是依靠中央财政补贴,只有教育是最健康最彻底的脱贫方式。”马姚姚表示,“但我们在推行教育政策时,也不能完全不考虑少数民族文化因素。”在文献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她和支队同学合写了一篇高质量的研究型报告《社会变迁视角下宗教观念对回族失学的影响研究》,目前这篇报告正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修改,并准备发表。

除了学术成果外,她还带领支队同学发起众筹,募集了25000余元善款,资助了当地初中21名家庭贫困的女生继续学业。除了资金支持外,她们也正在清华校内招募励学导师,一对一的为这些受资助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学习方法以及人生规划等全方位的帮助。“对很多人来说,1000块钱或者花点时间和这些学生聊天可能并不算什么,但对于这些孩子来讲,却可能是改变一生的契机。”马姚姚说。

图为2018年受资助学生。马姚姚 摄


今年暑假,她第三次带领支队到同一个村庄调研。三年时间里,他们通过深入访谈及回访建立了30余户失学女童档案,积累了大量一手研究资料。而这项调研也收获了一个意料之外的结果。“我们前两年去的时候女童失学现象比较严重,有很多家长不论我们劝多少次给多少钱都不让孩子上学,但是今年都把孩子送回学校了。”

因为新疆整体政策的变化以及村委会人事调动,女童失学问题被提上工作日程,村委会工作人员采取强制措施劝返失学女童,如果家长继续拒绝让孩子上学就要接受思想教育,马姚姚解释道,“这个村庄里再也没有女童失学现象了。”

我们用三年时间见证了一个村庄女童失学现象从严重到消失的全过程,是民族志,也是社会史。”马姚姚表示,“虽然女童失学的问题解决了,但是背后的文化冲突和困境依然留待我们思考。”

马姚姚认为这虽然只是发生在一个小村庄里的故事,但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是全球化现代化发展至今,所有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的共同困境。“现在全球化进入新的阶段,我们也需要不断思考主流文化和少数群体文化的关系与发展。”

从新生梦想秀上提出的一个模糊愿景,一步步走到社会实践金奖个人答辩的现场,马姚姚说道,“这个实践对我来说贯穿了大学前三年的生活,在我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目前,她已经推研至新闻学院攻读国际新闻方向研究生。未来,她希望能继续将自己的实践与跨文化传播研究联系起来。

“我出生在祖国西端的新疆伊犁,高中有幸能够去上海读书,之后又来到清华。我既看到过边疆辽阔的草原沙漠,也感受过现代化都市的繁华;我能看见底层大众为生存所作的挣扎,也能参与到国际项目中讨论人类命运与未来。这是我的家乡给予我的,也是清华给予我的。除了感恩和继续努力,我无以为报。”马姚姚说。